成欢驿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军队第一次交战。
此一战日军从汉城南下攻击牙山清军的大岛混成旅团包括步兵第十—联队和第二十一联队的4个大队(共有15个中队3500人)、炮兵第五联队第三大队(装备山炮8门)、骑兵第五大队第一中队(骑兵47人),加上工兵、辎重兵等辅助部队,总兵力大约4000多人。
而驻守牙山的清军原有叶志超、聂士成统帅的榆防、芦防等各军2465人,7月24日江自康率仁字营等援军抵达以后,总兵力达到了3880人。
两军相比,清军虽然兵力略少一些,但是相差不大,理论上如果战术得当,未必没有一战之力。
然而实战时,清军却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退守公州,兵力分散,导致一线兵力不足,这也是后来清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日军对于清军这个部署也感到迷惑不解,认为清军在兵力不去情况下,还分兵多处违背常理。而叶志超和聂士成犯下这个错误,和清政府不重视情报工作有很大的关系。
在甲午战争时,清政府的情报工作能力几乎等于没有,根本没有情报机构,全靠驻外使节道听途说和传统的探马侦察了解敌情。而此前清政府只知道日本大举增兵,到底增兵多少并不知道。牙山清军的探马又不敢过于靠近日军,只是通过远远观察和打听,认为“倭队聚果川、水原,众约三万”,这么一来日军就变成了清军的七八倍之多。
聂士成得到的这个报告以后,认为敌我兵力相差悬殊,牙山肯定守不住,而成欢一带地势险要,尚可一战,于是主动请战留守,让叶志超退守公州,一为后援,二为确保后路,如果打不过大家就撒军绕道北上。
叶志超对此方案大为赞同,于是率一个营的部队和辎重一起退往公州,不过他主要是被日军规模吓破胆,看中这个方案自己只需要留守后路,不用冒险。
应该说如果日军确实有三万人的话,聂士成提出的这个方案,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计划。毕竟如果真的面对三万日军,又不保证退路的话,很可能全军覆没。
但是实际上日军的兵力只不过略多于清军,清军主动分兵,前线就只剩下3300人。然后叶志超又坚持在牙山留下一个营,实际聂士成指挥的部队只有2800人,兵力严重不足。加上实际在两军交战时,叶志超因为怯战,一兵一卒都没派,也根本没有起到后援作用,这就导致聂士成只能孤军奋战了。
因此成欢一战清军战败,虽然主要原因是清军和日军战斗力差距太大,但是这情报工作的失误,无疑也是很重要一个因素。
叶志超公州清军聂士成兵力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